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壤改良(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壤改良工程)
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提质改造区别
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提质改造区别是目的和实施方式不同。
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提质改造都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举措,但它们的目的和实施方式有所不同。高标准农田新建是指在原有农田的基础上,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土地整理、水利设施建设、土壤改良等工作,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利用效益。而提质改造是指对现有农田进行改造和升级,包括土地调整、水利设施改建、耕地质量提升等措施,以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和质量。
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提质改造都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
土地整治提质改造是高标准农田吗
土地整治提质改造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但不是高标准农田的全部。高标准农田是指在耕地利用效益、水资源利用效益、农业生态环境效益、生产均衡效益、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协调提高的耕地建设标准。通过对土地进行全方位、全周期的改造和提升,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和优质农产品供给的保障。
土地整治提质改造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耕地质量提升、生态恢复等。但要实现高标准农田的目标,还需要考虑和解决土地的其他方面问题,例如土壤脆弱化、种植结构调整、灌溉和施肥管理等问题。
因此,土地整治提质改造只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部分,并不等同于高标准农田。实现高标准农田需要在强大的支持政策和坚实的科技支撑下,结合实际情况,多措并举逐步推进。
高标准农田管理办法
《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办法》规定了我国高标准农田的范围、建设标准、建设程序、管理方式等,旨在加强我国耕地质量高迅销保护和粮食生产能力提升。
《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是国家为保障我国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提升而出台的一项规范性文件。该办法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高标准农田的范围:指经过改良的水稻田、小麦田、玉米田等作物的种植土地,作物品种、种植模式应符合当地实际。2. 建设标准: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应按照“四统一”原则,即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统一管理。办法还规定了高标准农田的土地利用率、土地平整度、土壤肥力、灌溉设施等基本标准。3. 建设程序: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应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和项目立项程序进行。同时,办法还规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前期调查、方案设计、施工实施等具体程序。4. 管理方式:高标准农田的管理主要包括质量监测、技术培训、资金支持、宣传推广等方面。另外,对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违规行为的惩罚也做出了规定。
为什么要建设高标准农田? 建设高标准农田可以提高我国耕地的质量,保障粮食的生产能力。通过改良土地、改进种植模式等方法,可以增加粮食产量,提高耕地利用率,为国家保障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办法》的出台,为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和耕地质量保护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导和法律依据。该办法规定了高标准农田的范围、建设标准、建设程序、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并为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违规行为制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法律依据】:
《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办法》第十九条 建设单位未按照规定使用土地、骗取补贴资金或者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义
高标准农田建皮冲设的目的和意义:建设高标准农田蔽空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现实需求。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关键时期,人们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需求压力日益增加。而因为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水资源利用率不高等,迫切需要下大力气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要问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的和意义,据悉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容主要分为田间基础设施工程、地力建设工程、科技支撑工程。其中田间基础设施工程主要包括田网、渠网、路网、电网等建设。地力建设工程是开展土地平整、土壤改良与地力培肥建设。而科技支撑工程宏握瞎是集成包含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施肥、生长环境智能化监测、生产管理信息化农业物联网技术。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土地平整工程、灌排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工程。土地册氏粗平整工程:通过实施土地平整工程,耕地集中,农田表面平整,耕层厚度应达到30cm以上,有效土层厚度应达到60cm以上,土壤理化指标应满足作物高产稳产的要求,田地的规格和平整度应符合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要求。灌排工程:通过实施灌排工程,合理利用水资源,形成“干能灌、涝能排、涝能减”的灌排体系,采取节水灌溉措施,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完善灌排系统,充分利用水资源,灌溉设计保证率的农田面积比例不低于90%,排水标准应不低于每十年一次。田间道路工程:通过实施田间道路工程,建设便捷高效的田间道路系统,使田间与居民区之间保持便捷的交通联系,满足农业机械化生产和安全便捷的生活需州镇求,平原地区的道路可达性应不核睁低于95%,丘陵地区不低于80%。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法律分析: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坚持规划引导,统筹安排,规模整治,优先在基本农田范围内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整治,采取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措施;坚持罩简数量、质量、生态并重;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鼓励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工程建设;以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为引导,聚合相关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
法律依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具体要求有:
一、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土地、农业、水利、环保等部门的有关规定。
二、水资源有保障,水质符合农田大闷逗灌溉标准,土壤适合农作物生长,无潜在土壤污染和地质灾害。
三、建设区域相对集中连片。
四、具备建设所必需的水利、交通、电力等骨干基础设施。
五、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滚卖众积极性高。
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是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巩固提升国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重要决策部署。2022年,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继续组织申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一、项目申报原则
山东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申报、立项,应按照《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管理办法(试行)》、《山东省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山东省农田建设项目评审办法》等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本地区耕地资源、水资源和农业生产实际,因地制宜开展农田建设,优化建设布局,合理确定建设顺序,重点在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高标准农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行集中统一高效的管理体制,统一规划布局、建设标准、组织实施、验收评价、上图入库。全面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竣工验收制和项目资金公示制等。
二、项目建设内容
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应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关要求,结合各地实际,按照区域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统筹设计建设内容。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等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八个方面,以及整合资金项目规定的建设内容,聚焦提升粮食产能,综合配套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输配电、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及其他工程措施,同步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服务,健全工程管护机制等。
加强农田林网建设,实施塘坝、坑塘等小型水源工程。支持旱作农业区、山地丘陵区开展高标准梯田建设,增强农田保土、保水、保肥能力。鼓励探索采用先进技术、仿知先进设备、先进管理模式。田间基础设施占地必须严格执行近期印发的《自然资源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相关规定,以及我省即将出台的实施细则的规定。
三、项目申报条件
1.2022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均为新建项目,按照项目资金来源不同划分为中央财政补助资金项目和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
2.高标准农田项目实行项目储备制度,申报项目原则上必须储备至项目库,且必须具备项目申报书。
3.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管理办法》要求,申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应满足但不限于以下要求:(1)符合市、县农田建设规划;(2)项目选址、区域范围、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和资金需求科学合理;(3)项目区土地权属清晰,当地群众积极支持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须征得项目区所在村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4)地块相对集中连片,建成后能有效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能。
4.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建设高标准农田:(1)存在“非农化”及“非粮化”用地问题的地块;(2)属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中规定禁止立项的地块。
四、项目重点支持领域
1.严格执行“三区三线”政策,优先支持“两区”建设高标准农田。
2.优先支持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原脱贫攻坚重点县、革命老区建设高标准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