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致人死亡罪中的”过失“包括哪些情形?
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情形
法律主观:
过失致人死亡 罪应该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 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过失致人死亡罪 属于过失犯罪,是指由于过失导致他人死亡后果的行为。过失致人死亡,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致人死亡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前者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造成他人死亡。后者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其行为可能会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但由于轻信能够避免以致造成他人死亡。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没有过失,而是由于其他无法预见的原因导致他人死亡的,属于意外事件,行为人 不负刑事责任 。
法律客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 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哪些要素会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构成要件应当包括:1.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因过失致使他人死亡的行为。2.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3.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4.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条罪刑法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过失致人死亡罪有哪些主观要件
过失致人死亡罪的主观构成要件是过失,即行为人对其行为的结果抱有过失的心理状态,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客观构成要件是客观方面表现为因过人致使他人死亡的行为,包括客观上必须发生致他人死亡的实际后果,行为人必须实施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行为人的过失行为直接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结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
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过失致人死亡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过失致人死亡的构成要件是如下: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生命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生命不受非法侵害的权利。其神圣不可侵犯,已为宪法所肯同,理应由其子法贯彻。剥夺他人生命权的行为,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均具有社会危害性,应受刑法打击。刑法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罪。刑法第233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罪;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因过失致使他人死亡的行为。构成本罪,客观方面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要素:
(1)客观上必须发生致他人死亡的实际后果。这是本罪成立的前提;
(2)行为人必须实施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在这里,行为人的行为可能是有意识的,或者说是故意的,但对致使他人死亡结果发生是没有预见的,是过失。本罪属结果犯,行为的故意并不影响其对结果的过失。这点同有意识地实施故意剥夺他人生命行为的故意杀人罪不同。过失致人死亡行为可以分为作为的过失致人死亡行为和不作为的过失致人死亡行为两种情况;
(3)从行为人的过失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之间必须具有因果关系,即被害人死亡是由于行为人的行为造成的。这里死亡包括当场死亡和因伤势过重或者当时没有救活的条件经抢救而死亡。否则行为人不应承担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刑事责任。如果行为人的过失行为致人重伤,但由于其他人为因素的介入如医师未予积极抢救或伤口处理不好而感染致使被害人死亡的,只应追究行为人过失重伤罪的刑事责任;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要件为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自然人不能成为本罪主体;
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对其行为的结果抱有过失的心理状态,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主观上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应当预见是法律对行为人实施某种有意识的行为时,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结果的主观认识上的要求。
过失致人死亡罪量刑标准如下:
1、疏忽大意的过失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的死亡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造成他人死亡;
2、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其行为可能会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但由于轻信能够避免以致造成他人死亡。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综上所述,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由于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导致他人死亡的行为。过失致人死亡罪必须是过失,即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他人死亡的危害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他人死亡的危害结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
【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sm过失致人死亡判什么罪
过失致人死亡判过失致人死亡罪。
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构成要件包括:
1、客观上表现为因过失致使他人死亡的行为;
2、 主观上表现为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3、 主体为一般主体,即任何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4、 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
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应当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造成人死亡:过失行为必须是导致他人死亡的原因之一;
2、有过失行为:过失行为是指人在应当预见他人可能遭受危害的情况下,由于疏忽、疏忽大意或者违反管理规定等原因,未能尽到必要的注意义务,造成他人死亡的行为。
过失致人死亡罪其情形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1、违反安全管理规定致人死亡:例如违反交通管理规定、安全生产规定、消防安全规定等,导致他人死亡的情况;
2、不当使用危险物品致人死亡:例如对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物品等物品的不当使用或管理,导致他人死亡的情况;
3、不当医疗行为致人死亡:例如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的不当医疗行为,导致患者死亡的情况;
4、不当教育、看管行为致人死亡:例如幼儿园、学校、托管机构、福利院等单位或个人的不当教育、看管行为,导致儿童或他人死亡的情况。
综上所述,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种罪名,指因过失行为导致他人死亡的罪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
【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由于普通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过失致人死亡罪必须是过失,即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他人死亡的危害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他人死亡的危害结果。客观上必须实施了致人死亡的行为,并且已经造成死亡结果,行为与结果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本罪有三个构成要件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因过失致使他人死亡的行为。1、客观上必须发生致他人死亡的实际后果。2、行为人必须实施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3、从行为人的过失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之间必须具有间接的因果关系,即被害人死亡是由于行为人的行为造成的。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要件为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自然人不能成为本罪主体。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对其行为的结果抱有过失的心理状态,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 【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什么样算过失致人死亡?
过失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或者已经预见到而轻信能够避免的情况下,造成的他人死亡的行为。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生命权是自然人以其生命维持安全利益为内容的人格权。其神圣不可侵犯,已为宪法所肯同,理应由其子法贯彻。剥夺他人生命权的行为,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均具有社会危害性,应受刑法打击。
一、主体要件:凡达到法定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自然人不能成为本罪主体。
二、客体要件:
1、客观上必须发生致他人死亡的实际后果。
2、行为人必须实施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行为人的行为可能是有意识的,或者说是故意的,但对致使他人死亡结果发生是没有预见的,是过失。这里的行为可以是有作为,也可以是无作为。
3、行为人的过失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之间必须具有间接的因果关系。这里死亡包括当场死亡和因伤势过重或者当时没有救活的条件经抢救而死亡。如果行为人的过失行为致人重伤,但由于其他人为因素的介入(如医师未予积极抢救或伤口处理不好而感染)致使被害人死亡的,只应追究行为人过失重伤罪的刑事责任。
三、立案标准:
1、是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
2、要有死亡的事实。
四、量刑标准:
《刑法》第二百二十三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重庆这位卖花生的大妈,因为追赶没付钱的顾客,导致身亡的这则新闻我也看了,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官方已经通报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事情起因并非如网传所述,经多方了解及派出所调查,“可能跟买花生的人有一点关系,但不是造成老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根据过失致人死亡的条件来看,顾客并没有实施致人死亡的行为,大妈死亡的主要原因也不是顾客造成的。所以,从刑法的角度来说,顾客的行为基本上不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那么顾客就一点责任都没有吗?当然不是。民法典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女子买花生不给钱,不管她是故意,还是忘记了,都有过错,所以她应当对大妈的死承担一定的经济赔偿责任。
16日上午,记者联系到倒地身亡妇女的家属吴先生。吴先生称,经过派出所调解,对方同意赔偿2万,双方已经签署了调解意见书,这个事情已经解决了。
法律是严肃的,大家做事之前一定要三思,不要一时冲动做下错事,到时后悔就晚了。
过失致人死亡罪构成要件包括
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
1。主观上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对其行为的结果抱有过失的心理状态;
2。主体为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3。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
4。客观上表现为因过失致使他人死亡的行为。
一、过失致人死亡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
二、过失致人死亡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因过失致他人死亡的行为。
构成本罪客观方面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要素:
1、客观上必须发生致他人死亡的实际后果;
2、行为人必须发生实施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
3、从行为人的过失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之间必须具有间接的因果关系,以被害人死亡是由于行为人的行为造成的。
三、过失致人死亡罪的主要主主体要件为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四、过失致人死亡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对其行为的结果抱有过失的心理状态,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构成要件详列如下:(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2)生命权是自然人以其生命维持安全利益为内容的人格权。其神圣不可侵犯,已为宪法所肯同,理应由其子法贯彻;(3)剥夺他人生命权的行为,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均具有社会危害性,应受刑法打击。(1)客观上必须发生致他人死亡的实际后果。这是本罪成立的前提;(2)行为人必须实施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在这里,行为人的行为可能是有意识的,或者说是故意的,但对致使他人死亡结果发生是没有预见的,是过失;(3)本罪属结果犯,行为的故意并不影响其对结果的过失。这点同有意识地实施故意剥夺他人生命行为的故意杀人罪不同。过失致人死亡行为可以分为作为的过失致人亡行为和不作为的过失致人死亡行为两种情况。(4)从行为人的过失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之间必须具有间接的因果关系,即被害人死亡是由于行为人的行为造成的。这里死亡包括当场死亡和因伤势过重或者当时没有救活的条件经抢救而死亡。否则行为人不应承担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刑事责任;(5)如果行为人的过失行为致人重伤,但由于其他人为因素的介入(如医师未予积极抢救或伤口处理不好而感染)致使被害人死亡的,只应追究行为人过失重伤罪的刑事责任。3、主体要件(1)本罪的主体要件为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自然人不能成为本罪主体;(2)无论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客观行为,还是社会危害性上看,本罪均不是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其次,对过失致人死亡的结果的预见,要求行为人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辨别能力;(3)年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由于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知识水平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认识能力、对自身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的认识,都有一定局限性,所以,他们是限制行为能力(含责任能力)人,因此,法律上不要求他们对过失行为负刑事责任。4、主观要件(1)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对其行为的结果抱有过失的心理状态,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2)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主观上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应当预见是法律对行为人实施某种有意识的行为时,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结果的主观认识上的要求;(3)根据一般人的能力和行为时的客观条件,行为人能够预见并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只是因为其疏忽大意才未预见,以致发生严重危害结果,他就应当对此结果负法律责任;(4)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已经预见,但却轻信能够避免这种结果的发生。由于行为人已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他人死亡的结果,进而产生了避免这种结果发生的责任,他却没有有效地防止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5)因此,行为人应对自己因主观上的过于自信所造成的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轻信能够避免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区别于间接故意杀人的界限。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有问题请咨询专业律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
【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第三条
【罪刑法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第二百三十八条【
非法拘禁罪】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犯前三款罪的,依照前三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第四条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过失致人死亡罪
过失致人死亡罪,是由过失造成他人死亡结果的行为构成的犯罪。构成本罪需满足两个要件:一是行为人实施了致人死亡的行为;二是该行为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结果。本罪的责任形式为过失,即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造成的死亡结果具有预见可能性,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
我国《刑法》自诞生之初便将过失杀人行为纳入规制范畴,1997年《刑法》将过失杀人的表述修改为过失致人死亡,并对该行为的基准刑作出相应调整,此条规定一直沿用至今。
(一)1979年《刑法》首次规定本罪
1979年《刑法》第133条规制过失杀人行为,将过失杀人的量刑幅度设定为5年以下有期徒刑,对于情节特别恶劣的,规定量刑起点为五年以上有期徒刑。而对于其它过失犯罪造成死亡结果的,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定罪处罚。
(二)1997年《刑法》调整罪名表述与量刑幅度
1997年《刑法》在第233条规定了过失致人死亡罪。与1979年《刑法》第133条的表述相比,1997年《刑法》第233条将“过失杀人的”修改为“过失致人死亡的”,并将量刑幅度修改为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另对情节较轻的,规定在3年以下有期徒刑幅度内量刑。同时保留“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的表述。
已满16周岁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过失使他人生命在自然死亡之前终结,构成本罪。
(一)行为主体
本罪的行为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已满16周岁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二)行为对象
本罪的行为对象为“他人”,不论被害人是中国人、外国人抑或无国籍人,也不论被害人的种族、性别、生理、心理、职业、身份等,均可成为本罪的对象。
(三)行为内容
本罪的行为内容为使他人生命在自然死亡之前终结。
(四)责任形式
本罪的责任形式为过失,既包括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而没有预见的情形,又包括行为人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情形。
(一)其它过失犯罪造成死亡结果的认定
刑法分则规定的某些过失犯罪,如失火罪、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交通肇事罪等,也往往发生过失致人死亡的结果,但它们都是因为危害公共安全或是业务过失而导致他人死亡的结果。由于危害公共安全罪保护的法益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而过失致人死亡罪保护的法益是特定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利,二者有所不同,故应当认为二者属于想象竞合而非法条竞合。
(二)暴力犯罪造成被害人死亡结果的认定
实施抢劫、强奸等暴力犯罪时,过失致人死亡的,成立相应犯罪的结果加重犯,此时属于抢劫、强奸的结果加重犯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想象竞合,按抢劫、强奸的结果加重犯的法定刑处罚。
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处罚分为一般情形和减轻情节。
(一)一般情形
根据《刑法》第233条,过失致人死亡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减轻情节
根据《刑法》第233条,过失致人死亡,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司法实践中,认定过失致人死亡“情节较轻”,一般应当综合分析犯罪的主客观诸方面的情况,进行整体认定。这些情况主要包括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如行为人是否属于未成年人或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程度及人身危险程度、犯罪客观方面的情况如犯罪造成的具体损害情况、犯罪的时间、地点及犯罪侵害的对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