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交通事故正确处置4步骤,交通事故处置步骤
发生交通事故正确处置4步骤一
发生交通事故正确处置的四步骤是:
1、立即停车,打开双闪灯,树立警示标志,以防后车追尾;
2、查看事故损失,并拍照存证;
3、迅速报警或者协商确定事故原因及责任;
4、如果可以协商一致则签订书面的赔偿协议,并保险报案,如果不能协商一致则报警等待交警到现场处理。
发生交通事故的处理流程如下:
1、交通部门现场勘查;
2、交通部门事故认定;
3、交通部门组织赔偿调解;
4、对调解结果不服的,向人民法院起诉;
5、法院经过审理作出判决。
交通事故认定书内容除载明具体投保单位,还会对双方责任进行划分,划分有三种情况:全部责任、主次责任、同等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胡敬法》第七十二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交通事故报警后,应当立即派交通警察赶赴现场,先组织抢救受伤人员,并采取措施,尽快恢复交通。 交通警察应当对交通事故现场进行勘验、检查,收集证据;因收集证据的需要,可以扣留事故车辆,但是应当妥善保管,以备核查。 对当事人的生理、精神状况等专业性较强的检验,公安机关交通裤备慎管理部门应当委托专门机滚枣构进行鉴定。鉴定结论应当由鉴定人签名。
第七十三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的检验、鉴定结论,及时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成因和当事人的责任,并送达当事人。
第七十四条 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争议,当事人可以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当事人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生效后不履行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发生交通事故正确处置4步骤二
法律主观:
发生 交通事故 后的处理步骤: 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保持镇定,严格按照以下五个步骤正确处置:①立即停车→②采取安全保护措施→③保护现场→④迅速报警或“私了”→⑤立即疏散。 第一步:立即停车。 车辆驾驶人员发生交通事故或者怀疑发生交通事故,应当立即停车。 【注意】 发生交通事故是否立即停车涉及到事故责任的认定: 1、发生交通事故后没有立即停车,本来不负事故责任或者只负事故较轻责任,有可能被认定为较重事故责任。如,因为没有立即停车而被交警部门认定为没有采取紧急制动措施而负事尺槐故责任或者负事故较重责任。 2、发生交通事故后没有立即停车,有可能被认定为 交通肇事 后逃离事故现场或 交通肇事逃逸 : ①交通肇事后逃离事故现场属于严重违规行为,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且致1人以上重伤即构成 交通肇事罪 (普通交通肇事需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且致3人以上重伤才能构成交通肇事罪)。 第二步:车辆驾驶人停车后,应当立即采取以下安搜困薯全保护措施: (1)拉紧手制动; (2)关闭电源,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夜间还应当同时开启示廊灯和后位灯); (3)设置 警告 标志牌。 【注意】 ①停车后采取安全保护措施可以有效防止次生事故发生。车辆驾驶人停车后采取安全保护措施是否得当,对次生事故责任认定至关重要。 ②警示牌设置的距离要求为来车方向50米至100米处;高速公路要求在150米以外。因警示牌设置距离不够(甚世者至只差一两米)导致次生事故而被认定负事故责任的并不少见。因此,当事人在不能准确判定距离的情况下,应当尽量将警示牌设置远些。 第三步:保护现场。 道路交通事故现场是指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并留下后果的具体场地和空间范围。 (1)因抢救受伤人员变动现场的,应当标明位置。当事人必须使用肇事车辆将伤者送往医院,应当在路面上标明肇事车辆的位置和伤者倒地的位置。 (2)对于“私了”的轻微交通事故,当事人应当填写并签字确认 交通事故协议书 “事故事实”、并对现场拍照或者标划事故车辆现场位置后再撤离现场,避免先行撤离现场后赔偿协商不成无法认定事故现场和事故责任。 【注意】 交通事故现场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勘验现场、分析事故原因、认定事故责任和处理交通事故的最重要依据;是认定当事人事故责任的关键。 ①当事人逃逸,造成现场变动、 证据 灭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无法查清交通事故事实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 ②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不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能否查清交通事故事实,均承担全部责任; ③当事人未保护现场导致无法查证交通事故事实的,没有特殊情况,一般由机动车一方对非机动车一方或者行人承担全部责任。 第四步:迅速报警或者“私了”。 (1)对于依法不能“私了”(包括依法不得“私了”和无法达成“私了”协议)的道路交通事故,应当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等待交警处理。 (2)对于依法可以自行协商处理“私了”的道路交通事故: a.当事人在签字确认“事故事实”并保留拍照或者划标现场事故现场位置后,可以撤离现场自行协商赔偿事宜; b.对于仅造成轻微财产损失,并且基本事实清楚的,当事人应当先撤离现场(撤离现场前应当先签字确认“事故事实”)再进行协商赔偿事宜。 【注意】 ①对于不能“私了”的交通事故,当事人应当迅速报警,等待交警处理。 ②对于依法“私了”的交通事故,当事人撤离事故现场前必须先签订确认“事故事实”,避免撤离现场后对方翻脸不认,导致事故责任无法认定。 第五步:立即疏散。 由驾驶人员或者车上其他人员(驾驶员死亡或者无法行动的)组织疏散,防止次生事故。 最后,出险后当事人应当在48小时内或者 保险合同 约定时间内向保险公司报案,即通知保险公司发生了保险事故。否则,因未及时报案,导致保险公司对事故的保险责任、损失无法认定时,保险公司有权拒赔。
法律客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第九十三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经过勘验、检查现场的交通事故应当在勘查现场之日起10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对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应当在检验、鉴定结果确定之日起5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
发生交通事故正确处置4步骤三
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正常程序四步骤
一、立即停车,开启危险棚培裂报警闪光灯(夜间还须开启示宽灯和尾灯),相互记录车辆号牌并交换联系方式,约定撤离现场后停车等候的地点。
二、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立即将事故车辆就近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方,设置警告标志。
三、相互查验驾驶证(双链闭方要主动出示驾驶证,相互查验驾驶证照片与其本人是否相符)和保险凭证,自行确定事故责任。如果自行确认有困难的中段车主,可以拨打自己购买保险的保险公司的客服电话,向客服报案并索取报案号。如需要保险公司协助处理需要说清出险的地点,等候车险勘查车到达现场并协助车友填写《机动车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协议书》。
四、到保险公司办理理赔手续。
发生交通事故正确处置4步骤四
法律主观:
在道路凳隐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保持镇定,首先立即停车,打开枣举厅双闪灯,树立警示标志,以防后车追尾。然后查看事故损失,并拍照存证。接着打电话给保险公司和交警,之后等待交警处理即可。
法律客观: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条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因抢救受伤人员变动现场的,应当标明位置。乘车人、过往车辆驾驶人、过往行人应当予以协助。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未造成人身伤亡,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无争议的,可以即行撤离现场,恢复交通,自行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不即行撤离现场的,应当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道路上答袜发生交通事故,仅造成轻微财产损失,并且基本事实清楚的,当事人应当先撤离现场再进行协商处理。
发生交通事故正确处置4步骤五
1.受理报案。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接到当事人或其他人的报案之后,按照管辖范围予以立案。
2.现场处理。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受理案段孙件后,立即派员赶赴现场,抢救伤者和财产,勘查现场,收集证据。
3.责任认定。在查清交通事故事实的基础上,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根据事故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的因果关系、作用大小等,对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任作出认定。
4.裁决处罚握旅链。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依据有关规定,对肇事责任人予以警告、罚款、吊扣、吊销驾驶镇裂证或拘留的处罚。
5.损害赔偿调解。对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的赔偿,按照有关规定和赔偿标准,根据事故责任划分相应的赔偿比例,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召集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双方同意达成协议,由事故调解人员制作并发给损害赔偿调解书。
6.向法院起诉。如双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调解无效,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终止调解,并发给调解终结书,由当事双方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发生交通事故正确处置4步骤六
发生交通事故四个步骤:
1、立即停车:事故发生后立即停车保护现场,有人员伤亡的马上抢救伤员。
2、报警:迅速报警并通知保险公司。
3、等待交警:等待交通警察赶赴现场勘验处理。
4、双方进行调解:交警出具事故责任认定书,当事人共同请求调解的,交警可以当场对损害赔偿争议进行调解。
构成交通事故应当具备下列要素:
1、必须是车辆造成的。车辆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没有车辆就不能构成交通事故,例如行人与行人在行进中发生碰撞的就不构成交通事故;
2、是在道路上发生的。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
3、在运动中发生。是指车辆在行驶友纤瞎或停放过程中发生的事件,若车辆处于完全停止状态,行人主动去碰撞车辆或乘车人上下车的过程中发生的挤、摔、伤亡的事故,则不属于交好空通事故;
4、有事态发生。是指有碰撞、碾压、刮擦、翻车、坠车、爆炸、失火等其中的一种现象发生;
5、造成事态的原因是人为的。是指发生事态是由于事故当事者(肇事者)的过错或者意外行为所致。如果是由于人无法抗拒的各种自然灾害造成,均不属于交通事故;
6、必须有损害后果的发生。损害后果仅指直接的损害后果,且是物质损失,包括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7、当事人心理状态是过失或有其他意外因素。若当事人心理状态处于故意,则不属于交通事故。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适应道路交通发展的需要,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制定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并组织实施。第五条 国务院公安部门负责全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县级竖举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交通、建设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负责有关的道路交通工作。